note.jpg (6906 bytes) 奢摩他 徵心辨妄 5

 

佛破妄識無體


難憂疑離此能分別覺知的心,豈不成了沒有心的人,和土塑木雕的偶像一樣?爾時世尊欲令悟見性為真心,得入無生法忍1 ,而告之言:

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示常說妙心

 
如來常說, 宇宙萬象森羅,皆是由於惟一真心 所顯現,眾生迷妄,誤認萬物各有實體,而不知世間林林總總,皆是由這惟一真心隨緣變現出來的幻象,原是虛假不實。一切因果,大至世界,小至微塵,皆因這一真心而成體相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況真心有體

 

如種種世界,所有一切現象,甚至草芥縷結之微,刻實的說,也都各有體性,就是虛空,也有名狀相貌,何況我們清淨妙明的真心,為萬象的本源(下文四科七大,三種相續,一切諸法,皆依此心為體),反而沒有體性嗎?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顯妄識無體

 
你若要固執吝惜,這分別覺觀2的知性,以為自心,那麼這心應該離開一切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塵境,自有獨立完整的體性。但是,如你現在聽我說法,這個聽法的心,卻是因有聲塵才起分別作用。縱然能令六識不起現行,滅除一切見聞覺知3 ,內守幽閒(即定中獨頭所緣之境,看附錄A1.5),執著寂滅的法樂,不肯放捨;這個內守幽閒,執著不捨的心,仍屬意根,還是法塵與分別心,同樣是由真心顯現的影相(即迷悟二種根本中之妄本)。

我並不勉強你承認這不是心,但是你應對自己能分別覺觀的心, 仔細的揣摩, 它到底是有,還是無?是真?是妄?如果沒有前面所說的六塵境相,仍另有能分別的自性,那麼就是真心4 。若是這能分別的自性,離開六塵境相,就隨之而消失,這就是前塵分別影事,非你的真心了。塵境本無常態,或變易,或幻滅,若變滅時,這個心豈不也同於龜毛兔角,無可尋?那麼你的法身,也同於斷滅,還有誰去修證無生法忍?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結歸其判

阿難!世間一切修行的人,現前雖次第成就四禪四空及滅受想等九種禪定5 ,但不能證得無漏聖果,成為阿羅漢者6 ,都是因為執著這生死妄想的第六意識,誤為自己的真正主人。所以你雖博學多聞,也不能成就聖果。

 

 

注釋

1    若證此忍,於三界內六凡法界,三界外四聖法界,不見有少法生,不見有少法滅,於一一法,當體如如,而忍可於心,惟證相應,懷之於心,亦不能向人吐露。

問:“現有十界諸法,何以不見少法生滅”?
答:“都緣眼中有翳,妄見空華之十界,若悟空華,即無少法生滅;翳眼見空華,華實不曾生,生既不生,滅何所滅?眾生雖見十界,實則涅槃生死等空華,那有生滅之相可得?故不見有少法生滅,即一切事究竟堅固,首楞嚴大定也。”觀世音菩薩,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,即入此忍。眾生所以不入者,正妄識障之也。

2    即心之功能,對境起念曰分別,內守幽閒曰覺觀;麤心緣慮名覺,細心靜住名觀。

見:眼; 聞:耳、鼻; 覺:身; 知:舌、意。

根性之見聞覺知:六根對境,如鏡照像,本無分別;根性真常,故稱佛性。

識性之見聞覺知:六識緣境,如照相機,則有分別。識性虛妄,故名妄想。

此中所滅乃識性之見聞覺知,即前五識之任運分別,及與前五識,同時而起--明了意識(五俱意識)之隨念分別,塵有則有,塵無則無,並非根性之見聞覺知。 (可參考A1.5之第六意識)凡、外、權、小,諸修行人,亦知這個散動,有欲修定,必須止之歸靜,成一種內守幽閒之境,不知猶是獨頭意識,法塵分別影事。正二根本中妄本,凡、外所修之定,寧能出此境界?

根性之見聞覺知, 即本經所顯的, 為如來密因,亦即迷悟二種根本中之真 本,亦即下文剋就根性直指之真心,亦即四科七大中,如來藏妙真如性,所 應取為本修因者。

古來宗門祖師,多從六根門頭,接引學人,擎拳豎指,令向眼根能見處薦取;振威一喝,令向耳根能聞處薦取;木樨香否?令向鼻根能嗅處薦取;這個滋味如何?令向舌根能嘗處薦取;當頭一棒,令向身根覺痛處薦取;不思善不思惡,令向意根正恁麼時薦取。

參閱下文“顯見是心”--見性脫根、脫塵。

由一定一定,次第而入,故名九次第定。前八即四禪、四空八定,凡位所修; 後一滅盡定,聖位所成;若但滅六識,名無心定;兼滅七識,名滅盡定,又能令染末那相應之受想,伏而不行,亦名滅受想定。既得此定,於小乘法中,已為漏盡,即是羅漢。

依識心修,縱成九次第定,超出三界,沉滯化城為止,不能成佛也。

 

 

 

備注

又不特此心,三毒諸惡思想當除,乃至五種勝善功能,亦復不取。意識五種勝善功能,皆本經歷述:

1•見佛相好,常自思惟,此相非是欲愛所生;

2•聞佛聲教,憶持如來,秘密妙嚴,恆不忘失;

3•聞法領解,悟妙明心,元所圓滿,常住心地;

4•止散入寂,縱滅一切,見、聞、覺、知,內守幽閑;

5•界外取證,得滅盡定,受、想不行,成阿羅漢。

此五種皆是意識勝善功能,人所難捨。本經欲修佛定,務將意識剷除,以此心非菩提因故。

 

prev buddhabut-l.jpg (2511 bytes) buddhabut-r.jpg (2516 bytes) next

本講義是由 吉隆坡 雙威學院 佛學會 Kuala Lumpur SUNWAY COLLEGE Buddhist Society 師生共同努力所完成,歡迎廣為流傳,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,若有借用,請載明出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