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te.jpg (6906 bytes)  奢摩他 剖析世界成因與人生真諦 10A, B.1~2


為何忽生山河大地、有情眾生及業果?


這裡富樓那尊者請示佛陀兩個問題:

1 疑萬法生續之因

若是世間一切根塵、五陰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等,都是如來藏妙 真如性,本然清淨(屬無為法--無相),怎麼會忽然產生山河大地之世界,有情之眾生及業果等諸有為相(有為相指眾生和業果)?且又次第遷流,終而復始,如世界的成、住、壞、空,有情的生、老、病、死1

2 疑五大圓融之故

如來又說地、水、火、風,本性圓融(圓真實),周遍法界 (通真實),湛然常住(常真實)。世尊!若地性遍,云何容水?水性周遍,火則不生,復云何明,水火二性,俱遍虛空,不相陵滅?世尊!地性障礙,空性虛通,云何二俱,周遍法界?

爾時世尊,告富樓那,及諸會中漏盡無學,諸阿羅漢:“如來今日,普為此會,宣勝義中,真勝義性2 ,令汝會中,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,回向上乘阿羅漢等,皆獲一乘寂滅場地,真阿練若,正修行處。”

佛陀先說“不空藏”以示萬法生續之由3

A 初之忽生 10B.3-5

a 無明不覺生三細 圖表10B.6

1 無明業相
2 能見相
3 境界相

b 境界為緣長六粗 圖表10B.7

1 智相
2 相續相
3 執取相
4 計名字相
5 起業相
6 業繫苦相

B 後之相續 10C

1 世界相續 圖表10D
2 眾生相續
3 業果相續


備注

1   滿慈(富樓那)但執空如來藏,不變之體;不達不空如來藏,隨緣之用。

2  法相宗,勝義諦有四種:

1.世間勝義:謂蘊、處、界等;

2.道理勝義:謂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;

3.證得勝義:謂二空真如;

4.勝義勝義:謂一真法界。

此經所云:“如來藏,清淨本然。”即一真法界,不變之理體,能起隨緣之事用。

3 《正脈》云:此科說不空藏,以示生續之由。此對上空藏,彼約心真如門,會妄歸真,以顯藏心不變之體;此約心生滅門,依真起妄,以顯藏心隨緣之用。然用應有二:

1.隨染緣起六凡用;

2.隨淨緣起四聖用。

今為開迷成悟,故單取染用為言,而全用更在下空不空藏中。

 

1.牒定所疑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佛呼當機說:“富樓那!如你所問,如來藏性,清淨本然,為何忽生山河大地?

2.舉真勘問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你不是常常聽到如來宣講嗎?性覺妙明,本覺明妙,性覺、本覺,原衹是一真覺。所謂,就是一真的理體,所謂,乃萬法的真源;是指不變的體,湛然常寂,指隨緣之用(理具之照用,非事造),朗然常照。故前者寂而常照,後者則照而常寂1 。”

富樓那說:“是的世尊!我常常聽佛陀宣說這種義理。”

3.審得其惑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佛說:“你所說的覺明(即性覺妙明,本覺明妙),到底是什麼意義?是指性具的本自靈明,名之為覺呢?還是以覺本來不明,須要再加明於覺,然後並稱明覺呢2 ?”

富樓那說:“若這覺體,不再增加靈明,可稱為覺的話,衹是虛名為覺而已,就應該沒有所明!”

佛說:“照你的意思,是說若不加明於覺,就沒有靈明的覺體,衹可單名之為覺,不能稱為明覺。汝竟不知,若起心有所加明時,即不是本明之真覺(如電燈泡,開則明),若失憶無所加明時,則此覺又非有明矣(如電燈泡,關則無有明,何以故?真覺本具妙明,如摩尼寶珠,本具光明照用,珠光不相捨離,即珠即光,不必更加明而明之。妄覺性本不明,如電燈泡,狀若摩尼,必加電氣以明之;開則明,不開則無有明,時有時無,不得長住)。

如必欲加明於覺,以致性覺妙明,本覺明妙,皆雙失其義,全墮無明。無明又非真覺(即性覺、本覺)湛然,妙明之性;妙明則常寂常照,豈時有時無耶?

性覺、本覺本具妙明、明妙,並不假明而明之,你的意思,必欲加明於覺,方算明覺,祇這一欲加的意念,已將妙明變為無明,真覺變成妄覺了(即性覺必明,妄為明覺3)。”

備注

1  佛舉此語,具有深意:

1.顯無明萬法,離此無依;

2.顯寂照本具,豈假妄明?

2 此中本具靈明,乃為真覺真明;必須加明,即是妄覺妄明。

3 此‘必明’必字,即下文‘知見立知’立字,自心本具真知真見,無庸更立知見,故佛告云:“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。”此‘必明’亦即無明本也。

《正脈疏》云:“無明親依真心本覺,獨居九相(三細六粗)之先,別名獨頭生相,根本不覺,曰痴、曰迷,及無住本,皆目此也。有二功能:

(一)能隱真覺之體
(二)能發萬有之相。”

問:“生相無明,等覺未了,今言加明於覺,意何淺近?”
答:“此惑在三細之前,本非菩薩所知,惟佛現量親見,如來有勝方便,能令初心,比量而知。借言加明於覺,即是其相。捨此方便,則如啞人見賊,叫喚不出矣!法王自在,豈如是耶?”

問:“借言非真,寧不誤人?”
答:“豈止不誤,仍有大益。如來親見等覺菩薩,諸念皆盡,惟餘此念,佛法不得現前,此念若盡,便入妙覺果海,故令頓根眾生,但了法空心淨,一念不生,遙契如來涅槃妙心,自具照體,不用重起照察,起照便同此中,加明於覺。

永嘉云:‘倘顧還成能所。’字便是字,能所者,本惟一真本覺,妄成能明之明,所明之覺,而能所俱非真矣!佛祖一揆,若合符節,希頓入者,宜究心焉!”

prev buddhabut-l.jpg (2511 bytes) buddhabut-r.jpg (2516 bytes) next

本講義是由 吉隆坡 雙威學院 佛學會 Kuala Lumpur SUNWAY COLLEGE Buddhist Society 師生共同努力所完成,歡迎廣為流傳,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,若有借用,請載明出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