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02kb)

 

1. 列強租借港灣及劃定勢力範圍的“背景\由來”:

 

甲午戰爭後,中國的國際地位更趨沒落,列強相繼爭奪在華利益,掀起強租港灣及劃定勢力範圍的狂潮,中國險被瓜分。現述此事的背景\由來:

 

. 甲午戰敗割地

甲午戰敗,清朝派遣李鴻章赴日議和,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《馬關條約》,答允割讓遼東半島、台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,這增強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勢力。

 

. 三國干涉還遼

俄國早有侵佔中國東北的野心,不滿日本割佔遼東半島,遂聯合法、德迫日本歸還遼東半島。另俄國又借款給清廷還債,誘使清廷誤認俄為密友,清廷欲「聯俄抗日」,遂於1896年與俄簽訂《中俄密約》。

. 中俄密約外洩

《中俄密約》簽訂,俄國不費一兵一卒便控制了中國東北,列強聞風而至,紛紛援引「利益均霑」的原則(最惠國條款),強行租借中國沿海港灣,並各自劃定勢力範圍。

美國以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的行為,有礙其在東亞的發展,遂於1898年提出「門戶開放宣言」,因此中國僥倖避過瓜分的危機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《中俄密約》主要內容:

 

1896年(光緒22年),李鴻章赴莫斯科,與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簽訂《中俄密約》,《中俄密約》主要內容如下:

 

1.中、俄兩國如遇日本侵犯,共同出兵並接濟軍火、糧食。

2.開戰時,俄國軍隊可駛入中國所有口岸。

3.允許俄國在中國東北修築中東鐵路。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2. 列強租借港灣及劃定勢力範圍的“情況”:

 

甲午戰爭後,中國的國際地位更趨沒落,列強相繼爭奪在華利益,掀起強租港灣及劃定勢力範圍的狂潮,中國險被瓜分。現簡述情況如下

 

. 德國

1897年,德國首先以教士被殺為藉口,派軍艦強佔膠州灣,迫中國租借99年;又取得在山東的修築鐵路權和開礦權,山東省變成德國的勢力範圍。

 

. 俄國

同年(1897年),俄國以代中國抗德為藉口,派軍艦強佔旅順、大連1898年,俄國強迫中國租出,借期25年,並可修築鐵路和建築炮台。此後,東三省(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)、內蒙、新疆成俄國的勢力範圍。

 

. 英國

  1898年,英國援引「利益均霑」的成例(最惠國條款),強行租借威海衛25年,和九龍北至深圳南的新界地區(包括香港附近島嶼、大鵬灣、深圳灣)99年;以及要清廷不租長江沿岸各省給他國,把長江中下游變成英國的勢力範圍。

 

. 法國

  1899年,法國本已取得修築越南通雲南鐵路的權利,此時又藉口軍官、教士在廣東被殺,強行租借廣州灣99年;並迫清廷答應不把廣東、廣西、雲南(粵、桂、滇)三省割讓給他國,使此三省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。

 

. 日本

日本透過《馬關條約》割佔台灣、澎湖列島,猶感不足,在西方列強瓜分中國時,也劃定福建省為其勢力範圍。

 

  列強在瓜分中國的過程中,展開了激原競爭。為了緩和矛盾,避免兵戎相見,各國相繼訂立協議,互相承認各自的勢力範圍。1899年(光緒25年),各國勢力範圍大致已定。

 

國家

租借港灣的名稱

勢力範圍

德國

膠州灣

山東省

俄國

旅順、大連

東三省、內蒙、新疆

英國

威海衛、九龍北端

長江中下游

法國

廣州灣

廣東省、廣西省、雲南省

日本

福建省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3. 列強租借港灣及劃定勢力範圍的“影響”:

 

18971899年間,列強蠻橫爭奪,紛紛在華強租港灣和劃定勢力範圍,中國險被瓜分。現述影響如下:

 

. 面臨亡國危機

列強強佔中國沿海優良港灣,並在中國境內劃分勢力範圍,使中國如非洲一樣,任由宰割瓜分,亡國危機逼在眉睫。

 

. 促成救國運動

由於中國深受亡國威脅,有識之士紛紛提出救國的方法,其中有康有為、梁啟超的「戊戌維新」,及孫中山的「辛亥革命」。

 

. 仇外心理日漲

列強在華劃定勢力範圍,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,國人備受外人欺凌,尤以北方為甚,遂惹起中國民間強烈的仇外心理,排外事件此起彼伏,佈下日後義和團事件的伏線。

 

. 經濟損失嚴重

列強在勢力範圍內有修築鐵路和開礦權,嚴重侵奪中國的資源。此外,各國在中國設立銀行、工廠以及各種工商企業,令中國的經濟進一步被外人控制。

 

. 日俄衝突加深

俄國的勢力範圍正好是日本垂涎的地方,加上日本被迫歸還的遼東半島,終落入俄國手中,日俄兩國利益衝不斷加深,遂引發1904年的日俄戰爭。

 

. 門戶開放政策

美國深感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,有礙其在華的商業發展,為保障利益,乃提出「門戶開放政策」,各國為避免衝突,都相繼支持,使中國免於瓜分之禍。

 

列強同意美國在1899年提出的「門戶開放政策」,中國雖能僥倖避過瓜分的危機,但列強處理中西事務的方式,從此由個別行動變為協同進行,使清廷更難於應付。                    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4. 美國提出「門戶開放政策」的原由\背景:

 

甲午戰後,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定勢力範圍,美國以列強的壟斷行為,有礙其在東亞的發展,遂於1899年提出「門戶開放政策」。現簡述美國提出此政策的原由\背景

 

. 英國慫恿促成

列強在華強劃勢力範圍,造成瓜分之勢,當時以英國在華之商業利益最大,中國一旦滅亡,英國損失會很大,因此主張保持中國領土獨立完整,慫恿美國提出「門戶開放政策」,以阻撓其他國家勢力的擴張。

 

. 美國向華發展

美國剛結束南北戰爭,並佔領了菲律賓,正欲積極拓展中國市場,但當時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,大大妨礙了美國對華貿易的發展,為保障利益,遂在英國授意下,向各國提出「門戶開放政策」。

 

. 列強保障權益

英、俄、德在華角逐利益,時生衝突,戰爭已一觸即發。美國此時提出「門戶開放政策」,列強為保障在華的既得利益,及緩和彼此矛盾,避免戰禍,都支持美國的建議。

 

列強同意美國在1899年提出的「門戶開放政策」,中國雖能僥倖避過瓜分的危機,但列強處理中西事務的方式,從此由個別行動變為協同進行,使清廷更難於應付。                    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5. 「門戶開放政策」的內容:

 

1899年(光緒25年),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先後向英、俄、德、日、意、法等國發出「門戶開放宣言」,英國率先表示贊成,其後各國也紛紛支持。現簡述此政策內容:

 

. 領土完整

各國須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及領土完整。

 

. 互不干涉

各國在已劃定的勢力範圍的既得權益,應互相尊重,互不干涉。

 

. 稅按中國

在勢力範圍內,各港口的進口商品,皆由清政府按現行稅率徵收關稅。

 

4.平等徵稅

各國在其勢力範圍內,徵收他國商品的入港費和鐵路運輸費,應該劃一,並不得高於本國的商品。

 

列強同意美國提出的「門戶開放政策」,中國雖能僥倖避過瓜分的危機,但列強處理中西事務的方式,從此由個別行動變為協同進行,使清廷更難於應付。                    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6. 「門戶開放政策」的影響:

 

1899年(光緒25年),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先後向英、俄、德、日、意、法等國發出「門戶開放宣言」,各國相繼表示支持。現簡述此政策的影響:

 

. 中國免被瓜分

在門戶開放政策下,列強保持在華的均勢,中國總算得以苟延殘喘,形式上免遭列強瓜分,但實質上,中國已被降格為半殖民地。

 

. 列強共同協商

列強處理中國事務向來各自為政,單獨行動,在門戶開放政策下,列強開始共同策劃在華的行動,使清廷更難應付,日後八國聯軍便是一好例子。

 

. 免受戰禍

列強因門戶開放政策,對遠東政策達到一致,緩和了戰爭危機,令列強在歐洲的衝突並未波及東亞,因此中國免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禍。

 

. 經濟打擊嚴重

在門戶開放政策下,列強在華得到在華平等發展商業的機會,而美國自此亦加入列強在華的活動,大量傾銷商品,進一步嚴重打擊中國的工商業。

 

. 仇外心理日漲

門戶開放政策雖使中國免於瓜分,但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,國人備受外人欺凌,尤以北方為甚,遂惹起中國民間強烈的仇外心理,排外事件此起彼伏,佈下日後義和團事件的伏線。

 

中國被瓜分的危機,雖因美國宣佈「門戶開放政策」而緩和,但不久慈禧太后借義和團排外,又引起八國聯軍之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