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35kb)

 

1. 西漢士人政府形成的原因: 

 

漢初行黃老無為之治,與民休息,及至武帝即位,獨尊儒術,建立士人政府,究其原因,有以下各點:

 

. 因應時勢

漢初推行黃老無為之治,實行放任政策,卒釀成政治危機,內則商人豪強兼併日盛,加劇社會貧富懸殊之現象,而諸侯勢盛跋扈,叛變之心起,曾有吳楚七國之亂,外則匈奴坐大,屢次寇邊,武帝即位,為解危機,力圖振作,乃用儒家的尊王攘夷、忠君愛國的積極思想,革新政治,士人政府遂肇端於此。

 

. 自幼習儒

武帝自幼受舅父田蚡、太子少傳王臧影響,為儒家思想所薰陶,即位後,儒生董仲舒向其提出「天人三策」,指儒家「尊君敬天」的觀念,正名定分的主張,典章禮樂的規模,最利給中央集權,發展帝國,武帝甚為激賞,接納董仲舒的建議,推行尊儒措施,促成士人政府之形成

 

. 獨尊儒術

武帝尊崇儒術,依董仲舒之議於京師長安建太學,設五經博士,傳授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易》、《禮》、《春秋》五部儒家經典,又接納公孫弘之議,選拔地方優秀青年為博士弟子員,定期考試,成績優異或通一經者可為郎吏,自是公卿、大夫士吏多為彬彬文學之士,士人政府得以形成。

 

武帝創立士人政府,影響深重,往後歷朝多為士人主政,奠定中國二千多年的文治格局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2. 西漢士人政府之影響: 

 

西漢武帝執政五十餘年,文治武功均有輝煌成就,是西漢最鼎盛的時期。以下嘗試析述士人政府形成之影響:

 

. 儒學大盛

武帝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,使儒學成為入仕的重要途徑,造成兩漢經學大盛,而往後歷朝都尊崇儒術,儒家思想成為中國二千年來學術思想的中心,儒家忠孝節義、積極用世的思想深入民心。

 

. 士人參政

士人政府的出現,打破以往貴族、功臣、軍人及捐貲入仕的商賈壟斷局面,優秀知識份子從此進入仕途,奠定日後文治政府的模式,對推動社會的禮樂教化,平衡嚴刑峻法之法治思想,均起著積極作用。

 

. 循吏良治

官吏皆博士弟子員或孝子廉吏出身,造成地方循吏良治,對維繫統一政府很有幫助,另一方面地方吏是憑藉政績由郡國長官察舉入中央仕途,這確立了地方的察舉制和徵辟制。

 


. 打破拜相慣例

漢初大臣為平民出身之功臣及其子弟,及至武帝任用儒生公孫弘為相,封平律侯,先拜相,後封侯,打破以往非封侯,不拜相之慣例。

 

. 窒礙學術

士人政府造成時人以儒術為尚,令諸子百家思想的發展受到抑制,停滯不前,有礙學術的自由發展。

 

. 忽略科學

士人重儒,以經學為干祿的工具,忽略其他科學技藝,令中國科學發展緩慢。

 

總結而言,武帝的士人政府是政治架構上的一大改革,而陽儒陰法的施政手法,亦為後世歷史所遵行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士人政府之架構\內容:               補充資料

 

 

. 獨尊儒術

武帝採董仲舒之議,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,又任通曉儒學的公孫弘為相,進一步提升儒生的地位,打破漢初「無功不封侯,非侯不拜相」慣例,取消貴族在政治上的特權,把漢初由宗室、軍人所組成的政府,漸次轉移為士人政府。

 

. 五經博士

武帝置詩、書、易、禮、春秋五經博士,前朝所立而非治儒家經典的博士,皆遭罷免。博士常預聞政事,參加重要的政務會議,使儒學對政治發生重大影響,並成為日後中國學術的正統。

 

. 博士弟子

武帝從公孫弘之議,立太學,置博士弟子員50人,由各地選拔優秀青年,令隨博士學習五經,成為太學生。考獲「高第」者授以「郎」,成為皇室侍衛;能通一藝者為「補吏」,成為郡國公務員。自此即確立儒生入仕正途,開士人政府之端。

 

. 確立察舉

武帝又令郡國每年察舉孝子、廉吏各一人到中央任官,又詔舉賢良方正,直言極諫之士,由天子親自策問,授以官職,而察舉制度貿博士弟子高第補郎之制度實相輔相承,因為博士弟子考試中第回歸本土,補為國吏,再憑吏治成績優良,待察舉進入中央,如此令有才幹的人有更多任官的機會。